为什么横琴蚝会成为珠海必吃美食之一
关于珠海横琴蚝,菜鸡阿鲅曾写过相关的内容,楼主且听我说说。
在珠海,生蚝一直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关键词。“浪漫蚝情”是珠海十大名菜之一;“叠石蚝油”号称“海底牛奶”,是珠海的知名特产;“李锦记”是在珠海创制蚝油并从珠海成功走向世界的百年品牌。在珠海,围绕蚝的养殖、生产加工,俨然成为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链,而横琴由于其优越的地里环境和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出产的蚝品属于生蚝界的上品。
浪漫蚝情(网图)
养蚝,首先要求的就是水质不能污染,盐度不能过低、过高。因此如果是产于外海岛和深海里的蚝,就不够鲜甜。养蚝苗与养成蚝期间,所需的盐度是不一样的,且能在退潮时受到阳光照射的蚝,才会肉色洁白。在深海里打的蚝,常常肉是偏黄的。
横琴东面是路环水道出海口,西面是磨刀门水道出海口。珠江三角洲的习俗是将出海口叫做门,在古时,路环水道出海口比现在广阔得多,是一个名为外十字门的海域。南宋末年时,还曾经经受过元军与南宋残兵的海战,至今岛上还有南宋古战场遗迹。横琴南面便是横琴蚝养殖地——石栏洲海域,咸淡水交界地,属于低盐度海域,十分适合生蚝的养殖和生产。
往日蚝田(网图)
自宋代开始,横琴便出现养蚝人了。蚝一般附着在礁石上,通过潮涨潮落来吸取藻类和浮游生物。养蚝人在蚝生长的地方投下石头,再插上竹竿做标记,等蚝长肥以后开采。
养蚝人(网图)
横琴蚝个大,肉质饱满,表皮Q弹,色泽丰盈,很白,很嫩,很爽脆(广东话里的爽脆是无渣的意思)。曾被评为“珠海十大名菜”之一的浪漫蚝情便是鲍汁扣横琴蚝,每年,大量游客从全国各地慕名来到横琴岛,只为一尝鲜嫩的横琴蚝。珠海有了名气后,原本卖入香港、澳门的横琴蚝被多地进货,需求量与价格都暴涨。而后,民营企业跟政府合资引进了国外净化设备,让横琴蚝已达到生吃的标准,优质的被用于刺身,跟阳澄湖大闸蟹一样被套上塑料防伪环,成为横琴对外的标志之一。
个大肉厚的生蚝(网图)
“横琴蚝”素有“海上牛奶”之美称,久赋盛名是因为具有“一大、二白、三肥、四嫩、五脆”五大特点。由于生长在咸淡水的交界处,温度适宜,水质干净,微生物丰富,因此肥硕鲜美,味道清甜。
横琴蚝,这样吃……
横琴蚝吃法非常多样,铁板、酱爆、炭烧、剁椒蒸、锡纸焗、南乳藕片炒……今天我们来重点介绍几道经典吃法。
横琴蚝涮火锅(最简易吃法)
一盘清洗干净的生蚝被端上桌,食客只要放入在清汤火锅里煮几分钟,捞起来入嘴即化,你必会对生蚝那股原汁原味的清甜赞不绝口。
揾食路线:广珠西线(南屏出口)——洪湾路——往横琴新区。
头抽干煎生蚝(最具创意吃法)
用上等头抽,配合经典酱料带出浓郁香味,经煎煮后,口感外脆里嫩,色泽金黄、蚝汁香郁,咬上一口嫩滑肥美,滋味满分。
珠海横琴蚝这几年脱颖而出,知道横琴岛的人很多,没听过横琴蚝的人也当然很少。
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横琴岛四面环海,处于咸淡水交界处,温度适宜,水质干净,微生物丰富,是理想的天然蚝场。
第二,早在宋代,当地的蚝民就开始用插竿的方式来养蚝。蚝一般附生在礁石上,随着潮水的涨落,蚝壳开开合合,吸入海水里面的藻类和浮游生物。蚝民们在海里插上竹竿作为标志,投下石头、瓦片养蚝,养肥再采。
第三,横琴当地的蚝民把蚝采回来后,经过多级净化处理,进行无公害绿色养殖,获得全国贝类产品A级绿色食品认可。横琴蚝以大、肥、白、嫩、脆,傲视同类。
第四,横琴蚝如今也和初生婴儿、阳澄湖蟹一样,套上了一只塑料防伪环,上面标明其出身之纯正,来路之清白,售价18左右元一只。这种优质鲜蚝,专门用于刺身,算得上是“蚝门”贵族。
十大品牌珠宝分别是哪些?香港的知名珠宝品牌都有哪些
您好,卡地亚(Cartier) (1847年法国巴黎) 蒂芬尼(Tiffany Co) (1837年美国纽约) 宝嘉丽(Bvlgari) (1884年于意大利) 梵克雅宝(VcnCleef Arpels) (1906年法国巴黎) 海瑞温斯顿(Harry Winston) (1890年美国纽约) 蒂爵(DERIER) (1837年法国巴黎) 德米亚尼(Damiani) (1924年意大利,奢侈品珠宝首饰) 宝诗龙(Boucheron) (1858年法国巴黎) 御本本(MIKIMOTO) (1893年日本) 施华洛世奇(SWAROVSKI) (1895年奥地利)
荷兰东印度公司为何屈从于日本德川幕府
其实还是利益本钱问题!荷兰马车夫来远东主要是扩大商业贸易、追求暴利。在当时日本是一个封闭的岛国,多山地农业不发达,各种资源缺乏(银矿当时开采技术不行),整体还是幕府统一统治,开战就是纯粹的经济赤字问题,可以说就是一个鸡肋,因此定位于远东交流港比较合适。而台湾岛各种资源丰富,海港条件好,农业发展条件好,进可攻退可守,就成了荷兰的殖民地。
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向亚洲拓展自己的势力范围。然而自涉足日本市场以来,荷兰人毫无话语权。荷兰东印度公司期望能在德川幕府的秩序中寻求一席之地,但他们的尝试却屡屡受挫。
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地位,荷兰人利用外交、武力、经济等各种手段,想方设法为自己争取利益。在和德川幕府的一次次交锋中,荷兰人反复定位自己,他们到底是侵略成性的海盗,还是只想分一杯羹的商人?是“荷兰国王”的合法代理人,还是幕府的忠诚附庸?是顽固的殖民者,还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荷兰人不断在进退的边缘试探。在17世纪全球化背景下,这个世界股份制公司的翘楚究竟如何跨越迥然相异的政治体制、经济模式和文化圈,维持与亚洲政府的外交、商业、政治关系?又是如何建造自己的海外商业帝国的
1602年荷兰建立的具有国家职能、向东方进行殖民掠夺和垄断东方贸易的商业公司,是第一个可以自组佣兵、发行货币,也是第一个股份有限公司,并被获准与其他国家定立正式条约,并对该地实行殖民与统治的权力。
1603年由德川家康在江户(今东京)所建的幕府,对两百多名领主(大名)确立中央统治,这些大名保留自治权,包括保有自己的军队和征税的权力。至1868年德川庆喜被迫开城为止,共经十五代征夷大将军,历时264年。是日本历史上最强盛也是最后的武家政治组织。
清朝为什么要闭关锁国,明朝也有吗
明朝也有一定程度上的闭关,形式为海禁。
陆陆续续的开放一部分和完全封闭。开始从宋元时期的开放贸易向固步自封转变。
朱元璋时期就有很有名的“片板不下海”,朱棣时期郑和下西洋行为,虽然政治活动为主,民间海运也随之兴起。但是朱棣死后,海禁风很快又兴起。明宣宗时期,海运和河运之争中,郑和下西洋的海文资料被焚毁。
前期可能是朱元璋的抑商思想导致,后期则是比较复杂。
一开始想制裁日本,中断了对日贸易,结果日本人心里一横,尝试攻击了明朝沿海,结果十分成功,一些日本人和明朝本土人起了歪心思,“倭寇”问题兴起。同时期,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美洲、日本开采银矿,带来大量的白银用于贸易,明朝卖东西时收了一堆白银,却没有其他物质进入,导致白银泛滥。面对沿海问题和海贸问题,朱棣之后那些明朝皇帝,直接引用朱元璋时期的海禁,一禁了之。
虽然有隆庆开关,但是也只是打开了部分港口。其他在朝廷控制力下降的情况下,东南走私贸易猖狂,然而得利者只有那些大家族,朝廷没有税收,又不关平民什么事。
【西班牙和葡萄牙、荷兰等国开始接触明朝时,明朝朝廷却不知道他们谁是谁,具体在何方。】【中国陆地通道被各种各样的民族或地形阻断,明朝时期,西域丝绸之路上的各大国度不复存在,陆地丝绸之路实际上已经消亡,最大的交流通道只有大海。】
清朝闭关锁国很大程度上是乾隆看不上外国,也有可能是明朝海禁后,比较省力的缘故。毕竟清朝内部已经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循环环境,以千年来的经验,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已经很完美了,何必开关对外交流。还有可能引发各种各样的后果。
虽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西方在中国动作,但是使得中国跟不上时代的脚步,第二次面对西方时,将会拥有更大得差距。闭关锁国开始,清朝就注定了会被西方打败。
世界已经不是数千年前到数百年前的世界,葡萄牙恩里克王子开启的大航海时代带来的大量利益,大范围交流的趋势已经势不可挡。
“闭关锁国”这个词值得商榷——我们应该看到自雄唐盛汉以后,具体说是自元朝以后,中国本土文化中,就增加了许多“保守”主义倾向。
这样的倾向导致了以后的明清两朝在某些对外交往方面,产生了某种“内敛”似的倾向。除了对周边藩属国釆用“册封”和“朝贡贸易”似的交往方式外。对于同其它的较远地区的文明群体,在交流方面是被动和不足的!这种情况不仅清朝有,明朝也有。
但是不积极主动交流并不等同于不交流——明清两朝都有西方冒险家——传教士和洋商的活动。他们也曾为明清两朝带来了那么一丝新气象!
况明朝在成祖时代也曾有过郑和下西洋那的航海壮举——只是囿于技术和眼光的限制,而只同非洲东海岸及印度洋及南海周边的各国产生过交集而己!明朝因为受到传统“陆权”思想的影响,故对“海权”末有充份重视。这也是受思想和时代的限制所致!
而清朝出于稳定统治的目的,而确实是在有意识地限制人民的对外交流。兼为防止外来文化干扰自己的统治,而在对外交流方面显得保守。但统治者也并非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只是他们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而己!
谢谢悟空邀请!
闭关锁国是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 作为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明朝,从来没有闭关锁国。
郑和七下西洋,就发生在明朝。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一是打海盗;
二是开辟商路;
三是宣传皇帝的恩德。
据《明史》记载,1405年至1433年,郑和先后7次率领船队下西洋,航程最远从南京到非洲东海岸。船队有船只200 余艘,船员近3万人,其中大型宝船62艘,最大者长约147米,宽约60米,设有九桅十二帆,最远航线达6000海里以上。
再来看看西方的航海先驱,大航海家哥伦布,1492年至1502年,先后航行4次,第一次航行率领船员约90人,分乘3艘船。后船队规模有所变化,规模最大时也不过1500余人,17艘船,航程最远为从西班牙到海地。 哥伦布的航海比郑和足足晚了70年,其规模、技术、航程跟郑和的航海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明清时期到了后来都走向了闭关锁国,两个朝代都有,但也只是这两个朝代,其他朝代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
明清时期,确实皇权得到了空前的加强,没有出现过宦官专权、权臣专权、外戚专权的情况,也没有出现过长时间的割据的情况,但是因为要加强皇权,所以采取了很多的手段,如加强文化的控制、打压(开科取士只考八股文、文字狱等),实行愚民政策,实际上是我们这个文明走到明清时期,皇权得到空前加强的一种后果。
虽然历朝历代表面上遵从的是儒家,独尊儒术,但实际上用的都是法家的一套,该杀的时候从不手软,以刑法治国,这个法就是王法,皇帝一人说了算,皇帝可以超越一切法度,而臣民必须遵守法度。
法家治国的宗旨就是所谓的“三民主义”,即愚民、弱民、疲民政策。如果不闭关锁国,那么开放了国门就会开放思想,人们也可以走出自己的土地,到海外去经商或者做点别的什么,经历多了见识多了就会产生新的思想和想法,就会对皇权的思想控制造成冲击,至少统治者是这样认为的。
而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本身就是农民出身,缺乏文化,对文化的理解不深,他无法做到其他王朝开国皇帝那么开明,农民最大的想法就是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他也是这样想的,所以他在位的时候极力打压商人,把农民都束缚在自己的土地上,要他们好好务农,好好种地,好好生产粮食就可以了,他不追求国富民强,只追求自己江山稳固。
因为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都是一个农耕文明国家,国家的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国家的主要收入也来自于农业,而工商业收入占比很低,所以国家从经济和社会稳定方面考虑向来极力地保农业,为了农业可以牺牲其他的产业。
当然,商业的繁荣也能够为国家带来巨额的财富收入,如宋朝的富裕就是工商业发展的结果,但问题在于,由于我们长期以来只是独尊儒术,因此打压了其他学术的发展,对工商业的发展从来缺乏理论上的学术,也没有人系统地研究过工商业经济形态。
而儒家为代表的帝国统治模式下,在意识形态上从来都是鄙视商业的,尤其是商人,属于下九流的地位,士农工商,商人的社会地位也在最底层,所以一般来说知识分子是羞于经商的。
满清闭关锁国是因为自大,当时满清的经济总量已经在世界上遥遥领先,骄傲自大的情绪弥漫在满清上下。再加上中国的自产自足的经济体系,对外界的要求不大。为了加强对国内的管制,防止异端邪说传入中国,满清进行了闭关锁国。企图将国内与国际隔绝联系。
当英国派使节来要求开港通商时,满清答复说,我天朝地大物博,所有东西应有尽有。没必要去通商买卖。这种没有自知之明的狂妄自大拉大了满清与世界的距离,使之越来越落后。
明朝也有闭关锁国。明朝的闭关锁国主要是对商业的压制,重农轻商的思想在明朝官僚阶层的泛滥。他们看不到通海经商带来的好处,也没有相应的方法来进行贸易管理。他们只看到海洋带来的副作用,在海洋面前,这些大陆性的管理体制束手无策,干脆一封了之。
可带来的倭寇之乱,走私海盗等问题成了明朝后期的头疼问题。事实证明,不管什么朝代,闭关锁国没有给中国带来任何好处。
华夏王朝的衰落,始于闭关锁国,但闭关锁国是清廷原创的吗?并非如此,清廷也不过是延续了大明王朝的政策而已,闭关锁国的政策,从明朝时分就已经十分普及。
对于一个文明而言,闭锁国门,自己门头干,或许干起来更加踏实,但一个人干肯定没有一群人干效率高,特别是在明朝时分与清朝时分,这一段时间,西方诸国战乱不断,战乱也导致西方的科技迅速发展,思想启蒙运动迅速普及开来,但中国却是巧妙的用闭关锁国这一政策,避开了西方文明的冲击。
明朝的时候,中国并非没有遭受过外来侵略者的打压,戚继光抗倭,荷兰人占据宝岛台湾,葡萄牙人占据澳门,这些都是西方文明渗透到东方的例证,当然了,这也怪当时的西方文明还不够强大,大明王朝还能将他们赶出去,并且实行海禁,西方文明无法调集更多人手前往东方拓展贸易,只能在冒着被官兵发现的风险偷偷的走私,若是西方文明足够强大了,想必华夏王朝的变革不一定就会从清朝才开始。
明朝实行了两百多年的海禁,可以说闭关锁国了两百多年,其间除了朝贡等贸易体系没有被打破,关于商业方面的联系,基本上都被大明王朝的掌权派切断了。
虽说现在普遍都说清朝开启了闭关锁国,让中国落后了两百多年,但自明朝开始,中国就已经与世界脱轨了,而大清王朝也不是完全的闭关锁国,康熙年间也曾经开启过通商口岸,这都是对闭关锁国政策的改进。
现在说的大兴文字狱,闭关锁国,帽子都是扣在清朝头上,但这些政策的创始人却是明朝。
清朝闭关锁国的目的,除了延续明朝政策,其次目的就是为了低于外来文化的渗透,十七世纪,这正是资本主义产生萌芽的阶段,中国是封建国家,若是资本主义诞生了萌芽,中国人该如何沿用老祖宗传下来几千年的制度?统治者为了自身的利益,闭关锁国成为了其基本诉求,也正因此,清廷可以忽略外部变化,安逸的统治了中国两百多年。
其实闭关锁国,到底还是要被列强打开国门的,唯一的区别,或许便是自己开门,还是被列强用大炮轰开国门。
清朝闭关锁国远远比明朝厉害,导致在科技军事方面远远落后西方,从鸦片战争开始屈辱投降,后来又被英法联军打得屁滚尿流,火烧圆明园。甲午战争北洋舰队被日本打得全军覆没,只能割地赔款,养肥了日本侵略者。八国联军更烧杀抢掠,慈禧一伙疯狂卖国投降,所谓宁与友邦不与家奴。
明朝至少有郑和下西洋,明朝末年还有抗金名将袁崇焕孙元化等引进很多葡萄牙教官,建立西洋火炮大营与车炮装甲部队。
而清朝闭关锁国最厉害的就是康熙,康熙为了孤立台湾,不惜迁界禁海,不仅断绝一切对外贸易,甚至把全国沿海地区的老百姓迁往内地,不仅饿死了几百万老百姓,还把繁荣的沿海地区变成荒无人烟之地。可以说康熙是清朝闭关锁国的罪魁祸首。
明朝实施的是“海禁”政策,禁止私人出海从事海外贸易,但“朝贡”和官办海外贸易还是可以进行的。清朝的政策是“闭关”:限定广州一口通商;严格约束外商活动;限制内地商人出海。与明朝的海禁相比,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更彻底,影响更为广泛。
明朝的“海禁”政策
面对大海的波澜壮阔,农耕文明往往缺乏对其探索的动力。海洋带来的不确定风险,往往让人心生恐惧。明太祖朱元璋取得江山后,马上将明州府改名为宁波府,取“海定则波宁”之义。关于为何禁海,朱元璋的解释是“朕以海道可通外邦,故尝尽其往来。”明太祖之后200多年,大明的海洋政策就在禁海和开海之间摇摆。
禁海是有悖经济规律的政策,所以每当禁海,反而是海盗盛行之时。汪直和郑芝龙便是其中的代表,他们都发迹于日本,控制过大片海域。明朝以倭患为由实施禁海政策,怎奈好心反而办成了坏事。
其实倭患的根源,是中日贸易中断所致。元朝时期,忽必烈两次伐日,导致中日结仇,贸易中断。走私成本越来越高,倭商便抱团武装,逐渐沦为海盗。明朝禁海后,汪直这样的中国海商便加入进来,和倭寇组成跨国海盗集团。其实,真正打家劫舍的倭寇是趁机浑水摸鱼日本浪人。
大明的“禁海令”,在沿海地图计划了矛盾,有悖经济规律,不得人心。二百年,明朝的翰林们,没有人能咂摸过味儿来,反而不断升级海禁政策,倭寇越禁越猖獗。其实有过类似于“关税”的提议,但朝廷没有采纳。当葡萄牙人和荷兰人远渡重洋而来时,海禁反而更有理由了,这真乃国之悲哀啊!
大清的“闭关锁国”
明朝末期,发源于东北的女真部落联合蒙古诸部,合围大明,建立了清朝。从康熙、雍正到乾隆,整合了西部和北部的游牧民族部落,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版图。但是,清朝陆地政策的高明,并不能掩盖它海洋政策的失败。在世界掀起海洋时代的风潮时,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间接导致了帝国的灭亡。
清朝初期,由于郑成功割据台湾,清朝实施“海禁”政策。但是,那时的政策是针对内地商人的,防止其“通敌”,对于外商来华贸易,清朝没有明令禁止。所以不断有外国商人来华做生意,并且商议通关事宜。这就有了英国派遣乔治·马戛尔尼出使中国的事情。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与西方国家正式接触,双方都很重视。很多史料上都是说,乾隆以天朝上国的傲慢,关于“跪与不跪”的问题上与英国特使产生分歧,导致乾隆觉得西方人无礼,所以谈崩了。其实不是这样,英国特使可不是献礼来的,而是带着贸易谈判的任务来见满清皇帝的。英国特使提出英国在京设使馆;允许英国商人在舟山、宁波、天津等地进行贸易;请于舟山附近指定一个小岛供英国商人居住;澳门运往广州的货物减免关税;公开海关原则等。
英使的这些要求,令乾隆龙颜不悦,随即下令送客。在乾隆开来,英国洋人这是觊觎我大清江山啊,于是他颁布谕旨:限定广州一口通商,关闭其他通商口岸;严格约束外商活动;限制内地商人出海。这就是后世所说的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来源。
从世界大历史的视角来看,在西方开启大航海殖民运动的时候,这个不合时宜的“闭关锁国”政策简直是在开倒车。正是这个政策,使得清朝丧失了与西方在经济、科学技术、制度、文化思想上交流的机会,也在这些方面和西方国家的差距越落越远。但凡亚当斯密或者约翰洛克等人的理论思想,能够引到中国一些,中国近代史也不会这么积贫积弱。更讽刺的是,1840年,英国人卷土重来,用枪炮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乾隆拒绝的条件,英国人变本加厉的全都得到了。
说起闭关锁国莫过于明朝和清朝两个朝代了,不过整体来说这两个朝代处于可以与外国交往的环境中,所以才有闭关锁国之说。
首先说清朝闭关锁国的原因之一便是:天朝上国,四方来朝,所以不用开放口岸,典型的自得其乐,况且周边的越南,老挝,泰国,不丹朝鲜等国均是大清国的附属国,觉得自己天下第一,自己就是地球中心。
其次是受外邦侵扰。当时的日本从明朝开始,就没有间断过对中国大陆的侵扰,虽然明朝下大力气进行过抗倭战斗,然而效果不佳,最后只能禁海,禁运了。到了清朝情况没有多大改变,又由于海上贸易对于清朝来说不是特别重要,所以依然不和外面通商。关于闭关倒是不太严重,当年的晋商就是通过陆路将货物运往欧洲的。海上运输很少。
最后就是文化的桎梏,清朝不接受外来文化,井底之蛙,在少数民族的统治之下,对于文化自信来说太过遥远,所以形成了夜郎自大的情况。
通过这三点,可以说明清朝闭关锁国的主要原因。
明朝虽然有闭关锁国,但是还是好开放的,比如郑成功七下西洋。
什么是经济普查
经济普查是对我国境内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进行的一项全面调查,主要了解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变化情况。
我国经济普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950 年的全国工矿企业普查。国家先后完成了三次工业普查(含工矿企业普查)、一次第三产业普查、两次基本单位普查。70 年来,我国的经济普查制度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单项到多项、从不定期到实施周期性普查的演变与发展过程。2004 年,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国务院决定将工业普查、第三产业普查和基本单位普查合并,将建筑业纳入普查内容,统称为经济普查,并于同年开展了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经济普查每 10 年进行两次,分别在逢 3、逢 8 的年份实施,标准时点为普查年份的 12 月 31 日,普查时期资料为普查年份的年度资料。
经济普查是对我国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进行普遍。
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