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西·艾森伯格主演的哪些电影比较好看
你看到我了【Now You See Me】(2012) ; 当我们还年轻时【While We're Young】(2011) ; 伍迪艾伦十日谈【Bop Decameron】(2011) ; 易感【Predisposed 】(2011) ; 惊魂半小时【30 Minutes or Less】(2011); 2011年8月12日首映 ; 僵尸之地2【Zombieland 2】(2011) ; 里约大冒险【 Rio 】(2011) ; 周六夜现场 【Saturday Night Live 】S36E13 (2011年1月29日,与马克·扎克伯格同台) ; 社交网络【 The Social Network 】(2010)凭此片获2011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 . ; 痴情男孩【Some Boys Don't Leave】17分钟短片 (2009) . ; 查理·班克斯的教育【 The Education of Charlie Banks 】 (2009) ;犹太毒贩【 Holy Rollers 】 (2009) ; 冒险乐园【 Adventureland 】(2009) jesse出席宣传; 孤独的人【 Solitary Man 】 ;僵尸之地【 Zombieland 】(2009) ; 斯坦福监狱(2008) ; 狩猎聚会【 The Hunting Party 】(2007) ; 临终秀【The Living Wake 】(2007) ;One Day Like Rain (2007) ; 诅咒 【 Cursed 】(2005) ; 鱿鱼和鲸【The Squid and the Whale】 (2005) ; 神秘村 【 The Village 】(2004) ; 震撼性教育【 Roger Dodger 】 (2002) ; 天之骄子【 The Emperor's Club 】 (2002) ; 闪电风暴【Lightning: Fire from the Sky 】(TV)(2001) ; Get Real (TV)(1999) O(∩_∩)O~
心理学有哪些经典实验
1.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实验
巴甫洛夫每次给狗喂食物时都摇铃铛,狗看见食物就会分泌唾液,当狗对铃铛形成条件作用后,只摇铃铛不喂食物,狗也会分泌唾液。
2.视崖实验
视崖指人的视觉能觉察到深度(悬崖)。
科学家准备了一张桌子,桌面的一半是可见的木材,另一半是透明的玻璃。然后科学家把孩子放在桌子上,看他们是否会无视悬崖而爬到玻璃那一面。
3.皮亚杰三山实验
在沙丘上摆放了三座山丘的模型,让儿童从前后、左右观察这些模型,然后让儿童看四张从前后、左右四个方位拍摄的沙丘的照片,让其指出与自己站在不同方位的另一人看到的沙丘情景与哪张照片相符。结果发现,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认为别人在另一个角度看到的沙丘和自己看到的是一样的。
4.睡眠剥夺实验
1、关于依恋关系的实验:两个猴子,一个是用铁丝做成的🐵子,胸前挂着奶瓶;另一个是用绒布做成的。把刚下生的小猴🐒放进去,小猴饿了就去铁丝妈妈跟前吃奶,但是吃完奶就去绒布妈妈跟前偎着。
说明生物相对于活命需要,心理的柔软安全的依恋需要也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2、角色扮演实验:让不同的人扮演狱卒和犯人,发现都真的进入角色。
积极的:
1.福利实验
科学家选了一些同样车间的女工,在独立的地方工作,刚开始给予特别优厚的待遇,比如有茶点的,更多休息,工作量减少,更多工资等等。这些员工之间的感情很好这时候。后来,心理学家逐步减少福利,最后一个福利也没了,但这些女工之间的关系非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还变得更加紧密了
2.说服实验
有次分两组被试同时阅读有关裁军的报告,一组被试在阅读时会给各种零食,一组被试在阅读时什么都没,后来,有零食吃的被试对裁军的观点更加支持,而没东西吃的被试没有变化
3.试错实验
某位心理学家把猫关在笼子里,外面放一堆鲜鱼,猫会急切的想要吃鱼就各种尝试出去的的办法,直到猫偶然碰到了开关门开了,后来,再把猫关进笼子,每次猫开门的时间都越来越短
4.依恋实验
给一个小猴子两个选择,一个铁皮做的很像小猴子,会定时给小猴子投喂食物,另一个只是勉强像猴子,其实只是一个软蓬蓬的枕头,后来,这小猴子更喜欢去紧抱大枕头而不是去铁皮猴子那边,受到惊吓的时候也只去大枕头那里
消极的:
如何看待斯坦福监狱实验
第一次了解到斯坦福监狱实验,是高中时观看了一部由它改编的电影《死亡实验》。刚开始抱着一种猎奇的心理,中间部分令人震惊,最后看完出了一身的冷汗。
这部电影的结尾确实出人意料,我当时脑海中忽然闪现出许多初中生活的画面。
曾经的初中校园,封闭阴沉,宛如一座冰冷严肃的牢笼。老师的角色就像是实验中狱警,在其中掌握绝对权力的同时滥用暴力,从最简单的惩罚变成侮辱性的体罚,想法设防的去折磨学生。
我不否认他们初心是为了更好的教育,但后来却逐渐沉迷于规训与惩罚带来的快感。而校园里的学生如同实验里的囚犯,缺少自由,且双方地位和权力极度悬殊,一部分人试图反抗却屡遭羞辱,几乎所有人都是沉默的顺从。
因为处在学校这种情境中,当所有人自觉承担起自己的角色,包括接受潜在的规则,老师的控制与学生的服从,这种默认下老师逐渐失控,学生逐渐麻木,无法脱身,都在角色中迷失自己。
通过这部电影的触动,我恍然意识到这一切,我真切的感到后怕,并且我想假如角色互换的话,我又是否能坚守人性的底线呢?
人性是什么?人性指的是人的心理属性,这种属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础,是人与其它动物相区别的标志。从古到今,对于人性的看法众说纷纭,中国古代关于人性的探讨,有性善论、性恶论、有善有恶论和无恶无善论等;外国也有对人性善恶的不同看法,体现在宗教理论、心理学思想与艺术作品之中。
人性是复杂的,任何人都有两面性,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大多数人处于两个极端之间,在不同的情境与自身价值观的综合影响下,对人性有着不同的体现。例如,当周围没有其他人时,你可能会因为懒于找垃圾桶而随地扔掉垃圾。当你看到曾经与你实力相当的人如今却在各个方面远远优于你,你会产生嫉妒甚至仇恨的心理。当你看到有势力的人欺负弱小时,你却冷眼旁观、不敢吱声,甚至对强大的人心生“敬畏”。你就难以定义自己是一个完全善良友好的人了。
斯坦福监狱
心理学领域里经典的“斯坦福监狱”的实验,就是证明人的“善”和“恶”会受特定情境的影响的好例子。实验选取的24名正常大学生被试,分别扮演犯人与狱警的角色,实验过程中扮演狱警的被试会拥有宛如真实世界中狱警的权利,而扮演犯人的被试会被剥夺人生自由。并且实验环境尽量接近于真实的监狱。随着时间的推移,“狱警”们被这种设定的情境所深深影响,他们开始越来越滥用自己的权利,随时对“犯人”的扮演者进行搜身,惩罚他们去禁闭,甚至任意剥夺他们的睡眠时间。当实验进行到36小时的时候,已经有扮演犯人的被试开始情绪崩溃、难以坚持进行实验。
在这场实验里,这些原本生活中都非常善良的学生展现了远超预期的“邪恶”举动。并且令人惊讶的是,他们负罪感很低,对于“犯人”的虐待没有太多抵触心理,完完全全将自己的职权滥用。最后,这个实验也是因为不符合伦理道德标准、带来了太多负面影响而被强制停止。
所以我觉得。一方面,纯粹的善恶都难以存在,只是人们善恶的程度不同,每个人的选择不同;另一方面,特定的情境会对人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在一些极端情境中时。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关注小明的两个原创头条号。《赵小明心理团队 》与《心伙伴》~被头条网评为2017年度最火的心理类专栏。
赵小明丨央视财经频道特约心理专家
导语:斯坦福监狱实验是一项经典的社会心理学实验,试图探究监狱环境对人性的影响。然而,实验结果却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和批判。本文将会从实验经过、实验结果和反思三个方面,为读者详细解读这一有争议的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纪念碑
让我们把时间调回到1971年8月14日,一群年轻的大学生被放在一个模拟的监狱环境里,随机分配为囚犯,这是一个充满了恐惧、暴力和不公正的地方。一开始,他们感觉这里比想象中要严格一些,但并没有太多的感觉。
但到了第二天,情况就变得有些不同了。囚犯们开始抵抗,用床单制作标语,抗议他们所处的监狱环境,一些人开始拒绝服从命令。
性格决定将来成长,孩子的“性格养成期”,父母该如何做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所以父母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得是什么样的,反之也可以说,父母是什么样的性格,孩子一般或多或少也会有一些影响,毕竟原生家庭的影响非同一般!
我们希望孩子是个爱阅读爱学习的人,试想一下你自己一年半载都不会拿起书本读上一两页,孩子怎么会自觉自愿的去主动阅读。最好的方法应该是亲子阅读吧!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有礼貌,讲文明,可是自己从不给别人说谢谢,过马路不看红绿灯,孩子怎么会讲文明有礼貌呢?教育从来都是言传身教的,而且往往是身体力行比口头教育更让人心服口服!性格的养成往往都是父母的责任,孩子是暴躁的,懦弱的还是好强的,其实都有父母的影子,只是各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独特性罢了!只希望我们的父母可以平和心对孩子,以自身为榜样,让孩子为自己骄傲,而不是我们要以孩子为骄傲!
其实孩子的性格的培养,父母其实是可以教育好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孩子从小的生活环境就是和父母在一起,还有一个就是在学校长大,虽说这个可以说,各分58%,但是家长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影响,会更加的大一点。
比如说一个家庭教育孩子的时候,经常都是说你怎么这么笨,你看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做的这么好,你怎么这么差?经常如果是用这种批评的口吻来教育孩子的话,那么孩子长大后自卑心就会占据上风,而,做事也会畏畏缩缩的,对待别人也会有一种别样的看法,相反的,如果你在一个非常开明的家庭中长大,父母对你的教育方式都是非常赞赏的,如说你今天写了十个字,他会告诉你,你写的字真棒,然后你今天为爸爸妈妈买了一样东西,他们会告诉你你今天买的东西,爸爸妈妈很开心,这样不断的孩子,得到这种表扬。心里就会非常的开心,并且自信心也会变得强大,对于他以后的生活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
所以说如果家长的教育方式能够注意的话,那么对孩子性格培养都是有影响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的老师。
一般来说,孩子两岁之前是父母说了算的。所以这个时期,如果父母可以教给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孩子在潜意识里就会吸收这样的价值观。这个阶段,父母通过自己的言行和语言引导孩子,塑造孩子的性格。
比如我们想要孩子学会有礼貌,那么在孩子还不会说话的时候,每次你拿给孩子东西的时候,跟孩子说:你应该跟我说谢谢。当孩子把东西给你的时候,你跟孩子说:谢谢。
当你不小心弄到孩子的时候,跟他说:对不起。如此,不管任何你想教给孩子的,都会在你的言语和行为影响下,孩子把他融入了自己的价值观,然后在他会说话后,这些话自然而然就会是他的习惯。不要觉得孩子还不会说话,没必要,因为从我们二宝来看,就是这样的,他现在两岁,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他都是非常运用娴熟。
再比如其他生活习惯等,也是一样,带着孩子做,一遍又一遍反复做,自然就形成好习惯了。
这就是父母影响力。
关于情绪的事例或者经典语录
以下是一些关于情绪的事例和经典语录:
事例:
1. 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提出了情绪 ABC 理论,认为事件 A 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 C 的间接原因,而引起 C 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 A 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 B。他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示:A+B=C。这意味着,我们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并不直接取决于事件本身,而是取决于我们对事件的认知和评价。
2. 有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叫做“斯坦福监狱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参与者被分成两组,一组扮演囚犯,一组扮演狱警。实验结果表明,参与者很快就进入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狱警开始对囚犯进行虐待,而囚犯则变得沮丧和消极。这个实验说明了情绪和情境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情绪反应。
经典语录:
以下是一些关于情绪的事例和经典语录:
- 事例:
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他在南北战争期间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困难,但他始终保持着冷静和坚定的情绪,最终领导北方取得了胜利。
- 经典语录:
“情绪是智慧不够的产物。”——罗素
这句话表达了情绪和智慧之间的关系,指出情绪往往是由于我们缺乏足够的智慧和认知而产生的。如果我们能够提高自己的智慧和认知水平,就能够更好地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认识自己的书籍推荐
以下是一些推荐给想要认识自己的书籍:
1.《沉思录》- 马可·奥列罗斯(Marcus Aurelius):这本古代哲学家的著作帮助读者探索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真正的自我。
2.《追寻生命的意义》- 维克多·弗兰克尔(Victor Frankl):这本心理学家的作品探讨了人类对生命的目标和意义的追求,帮助人们接近自己的内心。
3.《傲慢与偏见》- 简·奥斯汀(Jane Austen):这部经典小说通过人物角色的研究,帮助读者了解他们自己的偏见和成长。
4.《成为心理学家》- 阿布拉哈姆·马斯洛(Abraham Maslow):这本书让读者深入了解自我实现和个人成长的概念。
5.《禅者的初心》- 于丹:这本书以禅宗思想为基础,帮助读者通过冥想和思考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
6.《孤独的力量》- 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这本哲学作品引导读者反思个人的信仰、活力和社会角色。
7.《活出真实自我》- 布莱恩·韦斯特(Brian Weiss):这本书探讨了灵性和前世回忆,帮助读者寻找自己的真实自我。
8.《自卑与超越》-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这本书探讨了人类的自卑感,并提供了应对和超越困境的方法。
9.《自问自答》- 泰格·福尔曼(Tage Fridman):这本书是关于自省和自我提问的指南,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自己。
10.《人间失格》- 太宰治:这部日本文学作品通过主人公的故事,揭示了一个人在追求自我和理解自己时可能面临的困境。
以下是一些帮助你认识自己的书籍推荐:
1.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这本书通过描述主人公与顾客们的互动,帮助读者思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他人的理解和包容。
2. 《悲伤逆流成河》- 郁可唯:这本书是一部自传式小说,讲述了作者年少时期的成长过程和内心的苦闷与痛苦,引导读者深入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内心困扰。
3. 《寻路中国:从农村到工人的自传》- 皮埃尔·埃罗:这本书描述了一位法国作家在中国的旅行经历,深入了解当地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帮助读者反思自己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4. 《沉默的大多数》- 王小波:这本书是一部集合了王小波的故事、小说和随笔的作品,展现了作者对社会、人性和自我生存的思考,激发读者对自身处境的思考。
5. 《时间简史》- 史蒂芬·霍金:这本书是一本科学普及读物,介绍了宇宙演化、相对论、量子力学等一系列科学原理。通过对时间与空间的探索,读者有机会反思自己在宇宙中的微小存在。
这些书籍可以帮助你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成长经历和与社会的关系,希望能对你发现自己的道路有所帮助。
以下是一些有助于认识自己的书籍推荐:
1. 《自由的人》- 作者:欧文·亚当斯(Irvin D. Yalom)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心理治疗师与他的五名患者之间的故事,探讨了自由意愿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对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愿望非常有帮助。
2. 《人性的弱点》- 作者:戴尔·卡内基(Dale Carnegie)
这本畅销书深入探讨了人际关系和社交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自己以及与他人相处的方法。
3. 《气质心理学》- 作者: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
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的这本书探讨了人类的需要层次理论,引导读者寻找自我实现的途径和价值观。
4. 《让生活更简单》- 作者:爱德华·德·波诺(Edward de Bono)
这本书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思考工具和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帮助人们摆脱困境、理清思路,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兴趣。
5. 《内在孩童》- 作者:约翰·布拉德肖(John Bradshaw)
这本书探讨了人们童年时期的经历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情感需求和心理成长过程。
6. 《自我觉醒的女性》- 作者:艾草·爱斯特斯(Elaine N. Aron)
这本书探讨了高度敏感的人格类型(HSP),帮助读者了解自己是否属于这个类型,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处理和发展自己的特质。
7. 《生活的意义》- 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Viktor E. Frankl)
这本书是由一位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撰写的,探讨了对于人类生活的意义和目标的追求,启发读者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目标。
这些书籍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认识自己并找到更有意义的生活,但要记得每个人的情况都是不同的,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是非常重要的。
那些震惊你三观的事
斯坦福监狱实验:在1971年,斯坦福大学进行了一项监狱实验,研究人员将24名志愿者分成了囚犯和狱警两组,让他们在一个模拟监狱中生活两周。结果,实验在第六天就被迫中止,因为狱警开始虐待囚犯,而囚犯也开始表现出精神问题。
乌克兰饥荒:在1932年至1933年期间,苏联政府在乌克兰实施了一项大规模的饥荒政策,导致数百万人死亡。这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人为饥荒之一。
虐待动物:虐待动物的行为可能会让人感到非常不安和震惊。例如,有些人会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虐待动物的视频或照片,这些行为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愤怒和谴责。
这些故事都涉及到人类的不良行为,可能会让人感到震惊、不安或愤怒。但是,我们也应该记住,这些故事也提醒我们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尽可能地避免伤害他人或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