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冷的冬季,流感(即流行性感冒)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一大隐患,面对这一高传染性的疾病,不少人误以为“流感患者要尽早用抗菌药”是治疗的有效手段,这一观点实则是一个流传甚广的误区,本文旨在深入剖析这一错误观念,并解释为何在流感治疗中,不应盲目使用抗菌药物。
流感与抗菌药:概念辨析
我们需要明确流感与细菌感染的差异,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而抗菌药(如青霉素、头孢类等)主要针对的是细菌性感染,病毒与细菌虽然同为微生物,但它们的生物特性、感染机制及对药物的反应截然不同,流感病毒通过侵入呼吸道上皮细胞进行复制,而抗菌药对病毒无效,仅对细菌有效,对于流感患者而言,使用抗菌药不仅无法起到治疗作用,还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风险和副作用。
误区解析:为何“尽早用抗菌药”不实
1、无效治疗:如前所述,流感是病毒性疾病,需要抗病毒药物来治疗,而非抗菌药,早期使用抗菌药非但无法抑制流感病毒,反而可能因药物滥用导致体内菌群失衡,增加耐药性风险。
2、增加耐药性风险:频繁或不当使用抗菌药会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即细菌对药物产生抵抗能力,这不仅会降低未来治疗细菌感染的效果,还可能使一些原本可治的细菌感染变得难以控制,在流感高发季节,若大量无谓地使用抗菌药,无疑是在为未来的公共卫生问题埋下隐患。
3、不良反应与副作用:抗菌药并非无害,其使用过程中可能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包括但不限于过敏反应、胃肠道不适、肝肾功能损害等,对于本就因流感而身体虚弱的病人来说,这些副作用无疑是雪上加霜。
4、延误病情:在流感初期,部分患者可能伴有细菌性并发症(如支气管炎、肺炎等),但这并不意味着需要立即使用抗菌药,正确的做法是先进行病原学检测,确认存在细菌感染后再行使用,盲目“尽早”使用抗菌药反而可能掩盖病情真相,延误对真正病因的治疗。
正确的治疗方式:抗病毒药物与综合护理
面对流感,正确的做法是及时就医,遵医嘱使用抗病毒药物,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抗流感病毒药物包括奥司他韦(Oseltamivir)、扎那米韦(Zanamivir)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以及阿比多尔(Arbidol)等血凝素抑制剂,这些药物能特异性地针对流感病毒起作用,有效减少病毒的复制和传播,缩短病程并减轻症状。
除了药物治疗外,综合护理同样重要,患者应保持充足的休息、多饮水、合理饮食、注意个人卫生及环境通风等,以增强自身免疫力,促进康复,对于症状较重的患者,特别是老年人、儿童及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应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必要时住院治疗。
预防措施:构建免疫屏障
除了正确治疗外,预防流感同样关键,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疫苗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当人体再次接触到流感病毒时,免疫系统能迅速作出反应,有效抵御病毒的入侵,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勤洗手、戴口罩等措施也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科学认知,理性应对
“流感患者要尽早用抗菌药”的观念不仅缺乏科学依据,还可能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面对流感这一季节性流行病,我们应保持理性态度,依靠科学知识进行预防和治疗,在出现流感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并遵医嘱使用抗病毒药物;在日常生活中,则应注重个人防护和公共卫生习惯的养成,通过科学认知和合理应对,我们能够更有效地抵御流感的威胁,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