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体育运动可以增强人民的体质,在运动中还培养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坚毅不屈的个性品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如何养成终生体育的意识,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越是感兴趣的运动越能坚持长久,有人喜欢足球的激情与速度,有人喜欢篮球的突破与技巧,有人喜欢乒乓的变化与旋转,有人喜欢水上运动的优美与自由,有人喜欢极限运动的刺激与挑战,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几个运动,它们可能成为伴随着你一生的好伙伴。
2.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每个人的体质、个性情况有区别,它所适应的运动方式也有所不同,在选择体育运动项目要根据自己的体质、喜好进行选择。有的人的身体体质较弱,适合轻柔些的,如慢跑步、太极拳等,有的人体质了强壮,适合激烈的运动如篮球、足球,有的人较好的乐感,适合健身舞、韵律操等。
3.坚持才能成习惯。有心理学家做过实验,让实验者每天都在同一时间做同一件事,经过大概二十多天的重复,就能在大脑中形成记忆,形成习惯,在实验结束后实验者还会继续在那个时间段做那件事,实验的时间坚持最久,习惯维持的时间越久。要养成终生体育习惯就要坚持长时间的体育锻炼,不能轻而易举的放弃,今天有事不锻炼了,明天天气不好不运动了,只要能坚持,无论什么情况,我每天都要锻炼一小时,日久成自然,体育运动一定会伴随你成长直至永远。
您的初衷是很好的!对学生而言,运动类型多种多样,如何让学生培养运动的爱好,并进而持续下去,我的建议是:
1)把课内我的运动类型给学生做一个常识性介绍,然后做一张表,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运动类型。
2)体育课时,让选择相同类型运动的学生组成小团队,由小组内的同学轮流做组长,组织本组同学运动,按阶段进行评比,哪一次做得好,就予以奖励,做的最不好的,对小组长进行简单的惩罚。
3)按学生的选择项目,课外组织一下同类型的活动。
4)把孩子的选择项目反馈给家长,让家长配合。
如何鼓励学生参加体育活动
首先,学校必须适当的安排一些体育活动,其次,家长要做好师示范工作,如果孩子放学回家看见父母在家玩手机,玩电脑,那孩子肯定也想玩,最好下楼活动活动,也能认识一下其他的小伙伴。
体育运动中如何引导学生的亲社会行为
(一)培养移情能力
移情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当一个人感知到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移情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情绪,情感,也被称之为“积极的社会情感”。霍夫曼指出:“移情是诸如助人、抚慰、关心、合作、分享等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基础,它激发、促进人们的亲社会行为,是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推动器。”
利用移情教育,使青少年具有内在的自我调节能力,比一味的限制、要求等外部约束有效的多,他们若能深刻的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那么,在以后遇到类似的情景时,便会回忆起以往的体验,于是抑制自己的消极行为,而做出互助、分享、谦让等积极的亲社会行为,移情训练的方法很多,如推荐一些有关的课外读物、影视节目,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道德行为。在体育教学中,结合教材,利用游戏,比赛等方法,也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移情训练。
在体育游戏中,也可透视学生之间的友爱、互助,这也是他们友情的真实表达和流露。如果教师坚持经常性的运用游戏等教学手段,久而久之,这样的行为模仿就可以他行为的源泉。研究证明,表演、游戏可以培养亲社会行为,而且他的效果至少可以保持一个星期,经常角色扮演训练的学生比没有经过训练的学生助人行为要多。这比诱导法、说教法的效果显著,对促进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非常有效的。
社会心理学研究证明,教会儿童他们行为的最好方法,是成人在儿童面前展示出相应的行为,然后在儿童表现出这种行为时给以强化。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比赛,都是遵循一定规则,在规则下,学生之间的合作、对抗也得到充分体现,日积月累的训练,能使学生最终把存在于“头脑”利的行为准则,超出时空范围迁移到其他情景与转向未来,指导个人的行为,也就是说,内化的结果得以外化。
(二)借助集体力量,提升亲社会情感
全社会的规范对每个人都影响,但对每个人影响最直接的是所属群体的规范,家庭,学校和伙伴群体是实现学生社会化合个性化主要群体,而班级是最重要的场所。
想在体育教学中形成良好的集体风气,最恰当的是以活动带动交往,营造宽松、和谐、亲密的交往氛围,努力消除因竞争而引起的紧张和焦虑,在礼貌、诚实、信任、沟通、宽容中学习成长。